身為全職媽媽,每天生活就是圍繞著孩子與家庭打轉,平凡無奇的日子,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的提問,開始出現幸福的焦慮-媽媽你會老嗎?

    從熱烘烘的廚房探頭出來,看一下客廳牆上的鐘,顯示著下午五點,想著再二十分鐘就要出門接小孩,才不會遲到,手持鍋鏟的我快速鑽回廚房戰場,做晚餐的最後衝刺。

 

四歲的女兒湘湘問:「媽媽,妳會老嗎?」

我一邊開車一邊回答:「會啊!媽媽會變老。」

湘:「那媽媽會死掉嗎?」

我:「老了生病了,就會死掉。」

 

車上的空氣突然安靜,後座緩緩傳來女兒的啜泣聲:「我不想要媽媽死掉!」

後悔心直口快的我,趕緊安慰著女兒,深怕她幼小心靈,因為媽媽的直白,留下陰影。趕緊改用輕鬆的口吻說:「媽媽就算老了,也是不老妖精,會永遠陪著妳長大。」女兒聽了才破涕微笑。

回想這段對話,意識到女兒長大了,她的生活不再是只有吃喝玩樂,她的小小世界,也開始擔心起親人的生老病死。

 

    面對生命教育,深思著該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死亡,有時候回答得過於直白,會引發孩子傷心,如果總是忌諱不談,孩子天生就是敏銳的觀察家,父母迴避的態度,反而讓死亡在孩子腦海裡充滿更多的未知、害怕與恐慌。

 

    不禁回憶起小時候住在山上,炎熱的夏天沒有冷氣,午睡時依偎在阿嬤身旁,陣陣涼風拂面,原來是阿嬤手中的葵扇,小時候的我,也曾問過同樣的話:「阿嬤,妳會變老,然後不見嗎?」,阿嬤用著佈滿歲月痕跡的大手,輕撫著幼小臉龐的我不語,眼看著她鼻頭漸漸紅了,強忍著盈眶熱淚,溫柔的回答我:「囡仔人有耳無喙。」當時還小的自己,內心充滿焦慮,也不敢再多問。

 

    從小我的性格就多愁善感,深怕死亡會隨時帶走我的阿嬤,每天下午都會坐在門埕的矮牆上等著阿嬤,看著她下田完回家的身影,我才覺得安心。

    孩子提出一樣的死亡問題,大人不同的回答!或許以前阿嬤是為了保護我,覺得還小不需要知道什麼叫死亡,但實際上是會讓幼小心靈產生前所未有的恐懼,甚至不敢再提出死亡的問題,因為問了,阿嬤會傷心難過。

 

    現在為人母的我,遇到女兒提出死亡的問題,本是採取開放的心態回答,但考量孩子不同成長階段,對於死亡的想像會有所不一樣,女兒兩歲時,她對死亡的認知是奇幻的,覺得人死了,隨時可以復活;現在四歲的她,已經開始了解到死亡,大概就是生命的結束,但懵懂的同時,卻無法轉換內心的情緒,於是,我想讓她由日常生活觀察,認識萬物的生與死。

 

    我帶著她蹲在陽台觀察小盆栽的葉子。

「湘湘妳看,這些黃色的葉子已經老了,它隨時會凋謝像死亡,但葉子的死亡不是消失,它只是變成土壤裡的養分,讓葉子小孩長得更健康。」當然,她腦海裡仍有很多疑問:「媽媽,那人死了會去哪裡?」我試著從信仰或環境角度與她討論,引導孩子有機會自由選擇自己對於死亡的詮釋。

 

    懂得珍惜生命的可貴,以及把握當下是我想灌輸給孩子的觀念,生、老、病、死是萬物的自然現象,而我也是活到快四十歲,才開始對於死亡沒那麼恐懼,因為經歷過親人的離世才有所感念,再加上最近參加土道社,聆聽茂成老師談論生死觀,老師的一句話:「人,生來為死亡做準備」,這句話深刻在我腦海裡,也讓自己提早去想像、思考如果自己死了…然後發現,其實思考死亡,除了能讓自己對當下的人生有更清楚的認識外,更能體會到過日子所求即是知足常樂、平安是福。

arrow
arrow

    露西媽咪湘一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